2017/8/3
1、信托仍在扩张,集合信托兴起
信托在过去几年异军突起,成为金融行业管理资产规模仅次于银行的机构。而与大众印象不同的是,14年的信托规模扩张虽有放缓,但并未停滞。当年新增信托规模也接近3万亿。虽然从存量看单一信托代表的通道业务仍是主体,但从增量看14年集合信托规模已经很超过了单一信托,反映了自主管理资产规模的增加。
2、总存款首次下降,存量存款搬家
14年3季度,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出现了近10年来的首次下降,而以前在07年仅出现过居民存款的净下降,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入到新的阶段,对存量存款的争夺已经开始。从居民储蓄角度看,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次分流,最早一次是97 年到2000 年,第二次是在06、07年,而13年以来出现了第三次分流的趋势,而在14年这一趋势愈发的明显,新增居民存款仅4万亿,已经低于过去6 年的最低值。
3、银行降息与老百姓的钱袋子
房地产:此次降息政策出台,对房地产企业而言,整体上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,从而缓解部分企业较为紧张的资金链问题,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风险。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,此次降息最直接的影响是买房成本下降。以贷款100万,20年为例,如果按照基准利率计算,购房者直接可以减少月供144元每月,合计20年可以减少3.46万的利息支出。而连续2次降息后,贷款100万,20年将减少利息支出超过9万。以贷款140万,20年为例,如果按照基准利率计算,可省约8.1万利息,买房之余,省下的利息可以购置一辆普通家用车。日前,央行降息和房贷利率打折的双重利好,3月有望迎来“阳春三月”。
存款利率: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,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,部分银行存款利率不降反升。据综合数据分析,在活期、半年期、2年期、3年期、5年期方面,包商银行、青岛银行、恒丰银行、浙商银行、江苏银行5家较有优势,其中3年期达到年化利率4.875%,浙商银行5年期达到5.4%。3个月定期方面,兴业银行略胜一筹,而中信银行、华夏银行、广发银行、兴业银行1年期达到3.3%,为同业最高值。
股市:从历史走势来看,股市若能够进入降息周期,往往会探底回升,甚至是走出牛市。比如,1996年5月1日宣布降息,迎来一波涨幅约240%的大牛市;2008年的首次降息后股市虽然也出现下跌,但随后迎来一轮指数翻倍行情。因此,此次降息政策的推出可能有助于长期牛市的形成,信托公司未来证券资本市场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,引来投资者合适投资机会。
信托收益:此次降息政策推出后,资金面相对宽松,短期内市场上货币基金、银行理财产品等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出现下行。针对投资人,在这样的背景下,信托产品收益率的优势显而易见。
4、保险稳步扩张,养老需求主导
从保险角度观察,其规模同样创出历史新高,首次超过10万亿,当年新增资产约2万亿。从收入结构来看,人身险是主要的收入来源,反映与养老保障相关的需求增加。
5、资产配置多元化
相较于90年代理财靠存钱、00年以后靠房产,14年财富配置更加多元化。据统计, 14年居民新增财富的40%来自于房地产、17%来自于银行理财、16%来自于存款,12%来自于股票,其他还包括信托、基金、保险等,这意味着居民财富配置多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,对金融资产的需求正在急剧上升。
6、大类资产轮涨
由于增量资金的不停进入,因而观察到14 年以来大类资产出现了轮涨:首先是在债券和股票类资产之间的轮涨。14 年前11个月债券暴涨,5年期AA城投债利率从8%降至5%,而当时以工行为代表蓝筹股息率高达7.5%,因而存在着极大的补涨动力。而后来的两个月之内其股价暴涨了50%,股息率从7.5%降至5%。其次是资产内部的轮涨,比如股市在去年11、12月大盘蓝筹暴涨,到了今年以来创业板接力大涨。而债市在去年以来也一直呈现从高收益到高等级债券之间的轮涨。
7、老龄化结构上升、劳力减少工资上升、资本过剩利率下降
从2011年开始,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迎来拐点,劳动力人口比例开始下降,老龄人口占比加速上升。未来十年,计划生育对人口结构的冲击将加速显现,老龄化趋势将愈发明显。过去劳动力充裕,因而劳动力工资便宜;反过来资本稀缺,因而要素分配也向资本倾斜,体现为利率居高不下。而未来随着资本的过剩、劳动力的稀缺,要素分配必然向劳动力倾斜,而资本的相对回报率将趋于下降。
因此对中国而言,过去20年居民财富增值来源的存款、房地产均已日薄西山,现在社会状况呈现老龄化结构凸显、人口红利大拐点,降准降息将意味着未来金融资产将成为居民财富增值的主力战场,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将持续膨胀,去年开始的股债双牛长期仍值得期待。
安徽水之源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3455号-1 免责声明